2016年十月底,當時人在以色列的我決定未來要到德國進修,所以開始奮發自學起德文,目前居住在柏林已六個月,德語程度B2,正在準備TestDaF檢定考。

我想分享並記錄過去自己的學習心得,給一些在非德與環境生活並想學德語但卻不知該如何入門的小伙伴參考。

 

我從ABC德語字母發音入門學起,方法是每天收看不同的Youtube頻道,剛開始多聽不同影片,保持開放心態接受各種不同教法,尋找適合妳,接受度高的頻道,再來持續收看。以下推薦幾個:

 

網路上初學德語的教材如其多,在茫茫大海找到一條適合你的並不困難,最重要的是能夠持續下去的動機跟意志力。我認為初期階段把發音搞清楚、發正確才是最重要的。

當你把字母都練過了,就開始所謂入門-初級階段,這階段妳需要保持對德語的興趣,但不要找太困難的題材來打擊你剛萌芽的熱情,我推薦幾個我當初用起來得心應手地學習入門教材:

幾個Deutsche Welle裡面的課程全部都開放給大眾使用,有的直接可以使用,有的需要免費註冊帳戶,雖然中文版面的教材差不多,但我推薦使用英文頁面,教材更完整

文章標籤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在中學時期,曾經淺讀過安妮的日記,依稀記得這是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證明,而那時年紀輕,只把這當成童話故事書讀,並非真切感受到現實的殘酷,然而,因緣際會之下定居在以色列,曾經參觀過大屠殺紀念館,擁有猶太人的伴侶等經驗,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和猶太人扯上關係,但不管他們是黑人、白人、原住民、吉普賽人、什麼樣的人,我都很難相信人會犯下如此慘絕人道的惡行。

《安妮的日記》作者是安妮・法蘭克,是一名在1929年出生的德國猶太人。在那時出生的歐洲人真的滿慘的,夾在兩次大戰之間求生存,因大環境對猶太人的威脅,全家因而搬遷到了荷蘭,並隱藏在一個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密室,這本日記描述了安妮從外面的世界到隱居的密室,對長達兩年多日子的描述,這八個隱居密室的成員裡身心裡的改變及壓抑。

我很喜歡日記裡安妮對於自己的描述,雖然兩年多的時間都被迫留守在家中,過著生不如死的隱形人生活,生活成員受限,但安妮與其他家人則會找有意義的事情來做,打發時間,可能因為太多時間需要打發了,再加上安妮天生的敏感性及優秀的描述能力,她在日記中對自己的描寫、抱負及想法都是令我非常驚艷的,甚至懷疑這真的沒有經過任何人編輯過嗎?這樣超熟的想法究竟是哪來的?閱讀過程中,不禁提出質疑,但答案也隨之揭曉,我想人性在經過苦難歷練時能散發光輝,作為猶太人的安妮,對於整個民族有相當的自覺,她數度在日記中感嘆、憐憫猶太人的命運,『基督徒所犯下的罪,由他一個人承擔。猶太人所犯的罪,由全體猶太人來承擔』,環境逼迫孩童早熟,在今天看來是何等的殘酷。而安妮,一個14歲的少女,能對自己有如此高度的自覺及對生活的敏銳性,深刻描述自己與其他家人之間的關係、自我意識的發達,充滿理性的論述中也常夾帶著少女的波動情緒,恐怕是少之又少的吧。如果安妮沒有死去,我相信她一定能成為時代中偉大的人物。

『我變得越來越獨立,不再依賴父母,雖然我還年幼,但我更有勇氣面對生活。我有比母親更好和更忠實的正義感。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有目標,我有想法、宗教信仰和愛心。只要我能做我自己,我就滿意了。我知道我是一個女人,一個擁有內心力量和巨大勇氣的女人。如果上帝讓我活下去,我將超越母親獲得更多的成就,我將使自己的聲音傳遍各地,我將在世界上為全人類工作』安妮在日記中數度提到自己長大後,想成為有丈夫孩子的職業婦女,她不想像媽媽一樣當個家庭主婦,過著死板無聊的生活,她有想法,想成為記者的抱負,在讀完日記後,都讓我從心疼到心碎。少女心的安妮也偷偷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出版日記中的故事,而如今這樣的幻想也成為現實,她確實將自己的聲音及猶太民族悲慘的故事傳遍了各國。

因為出身良好世家,(其實大多數猶太人力爭上游,很多在戰前都有自己的資產,遭人嫉妒,間接也導致大屠殺等排猶情緒等災難)自小便接受良好教育,在隱密之家時,便努力自修上進,從歷史、代數、法語到美術賞析的學習,也從不因環境悲催而中斷,這反而成為安妮的精神糧食,讓她撐到走出隱密之家。最後一篇日記真的令人心碎,明明就離勝利這麼靠近,卻在意料之外,而被揭發、逮捕,最後就像我們聽到很多集中營倖存者的故事一樣,全部的家人都死光了,只剩一個人活著。

 

讀完之後,我真的好恨好恨那些愚蠢的德國納粹人,或參與謀殺的共犯。但仇恨能帶給我們什麼呢?安妮又會怎麼想呢?

 

文章標籤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國海戰史詩巨製,橫掃韓國票房,超越電影阿凡達紀錄。場景設定在16世紀末期,明朝萬曆年朝鮮之役日本出兵欲攻克朝鮮,忠心衛國的水師李舜臣足智多謀,以僅有的12艘板屋船,大敗日本330艘精良艦隊。

善用人性,正視恐懼,甚至化恐懼為力量,是本次鳴梁大捷的關鍵因素。朝鮮兵民看到雙方勢力的懸殊,內心都知道自己鐵定會輸,恐懼已在軍營中蔓延,但李舜臣快刀斬亂麻的處理掉這些散播恐懼的人,但問題仍舊存在,且看他如何操作人性中的黑暗面,克敵制勝。


文章標籤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據說本片拿下了韓國票房第二賣座的紀錄!

故事大綱為一位韓國男高音在歐洲的聲望及事業如日中天,卻意外地發現自己得了咽喉癌,而中斷了演唱事業。爾後,由因緣際會下結識的日本代理商安排手術,逐漸拾回信心重返舞台。


本片的看點在於大量的歌劇元素,脫去了這些,就剩下簡單的故事線。當然這是真人真事的經歷,只是看過這麼多國風格的電影後,再回頭看中日韓的影片風格,頗覺得有點像在看八點檔肥皂劇的感覺。另外,本片想表達的另外一個隱晦的主題是,間接地指出日韓間的兄弟情誼勝過於歐洲派的勢利。主角在德國的演唱事業因為得了癌症而被簽約公司甚至經紀人棄絕,最後則在堅持不懈的日本代理商社社長奔走之下,獲得了日本咽喉科權威醫生的手術機會,才能再度可以開口說話,透過漫長的復健過程,在日本,他再次站上舞台再次走回觀眾的掌聲中。

11月第一週是韓國週,本片作為開幕片,而高朋滿座。因為日韓合拍片的緣故,特拉維夫電影院特別請了韓國與日本外交大使,以及劇中真實角色來到觀眾席與大家見面並且獻唱,也就是說本片我是與以色列的民眾一同觀看。據說,因為日韓關係向來緊張,而日本大使是在最後一刻才接到通知,被允許出席該片開幕,與韓國死對頭同台。劇中有部份場景是穿插日本及歐洲,在鏡頭帶到日本人的禮俗及互動時,對長輩的鞠躬哈腰以及誇張的內心獨白在街頭迸發時,觀眾笑了,是覺得有趣而笑了。而我一直認為這對夫妻到片中會離婚,主角會妻離子散,但本片卻守住傳統的韓國(亞洲)價值,令我感到非常驚嘆。

文章標籤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橫跨19世紀末直至20世紀中期,本片講述一個匈牙利猶太家族三代的故事,可說是歐洲近代迫害猶太人過程全記錄,從被迫更名及改信宗教以求掩飾身份及自保,到限制職業及沒收財產的歧視加深,遣送集中營並殺害,角色們演繹十分逼真生動,令人感同身受。但大屠殺及對猶太人的迫害並非本片唯一的主軸,長達三小時的內容,涵蓋了猶太人如何窮酸的平民白手起家成為一方富豪、表親之間的戀愛禁忌、家族勢力及傳統價值如何在大時代下的流離中式微崩毀、猶太主義的自我身份認同在面對社會壓力下的屈服轉變壓抑。

一直很難想像歐洲人對猶太人歧視到不行的行為,尤其近年來歐洲各國興起的反猶主義日益高漲,難道他們都忘記了自己祖先留下的大屠殺暴行嗎?多瑙河上的四十雙鞋、廣場上的大屠殺雕像,這些殘酷的紀念品難道不足以警惕後世嗎?我就不懂為什麼要討厭猶太人,就只因為他們是猶太人。


IMDB 7.5/10 http://www.imdb.com/title/tt0145503/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片帶給觀眾的沈重疏離與消極顯然與許多美式電影背道而馳。環繞著絕望主題,本片以一個高中代課老師的視角,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與問題,用毫不在乎而疏離的態度面對,是最有效的生存保護傘。但真的是這樣嗎?本片領著我們進入這位代課老師的新校園生活,隨著他的境遇,事情有了微妙的發展。


Attach在寄電子郵件時常用到,就是附檔,添加上去的意思。而detach則相反,代表卸除,分開及感情上的疏離。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情大綱是一位擁有獨門紅豆餡秘方卻患有痲瘋的老婦人德江,毛遂自薦來到了主角開的銅鑼燒店裡工作後,特別好吃的紅豆餡讓店裡生意蒸蒸日上,然而不久關於老婦人的流言蜚語傳遍社區,使得主角陷入矛盾與掙扎。


同為生活在社會底層老中青三代,在這部電影中都有各自面對的難題,在這家小銅鑼燒店展開的交集,會讓他們的人生更加完整嗎?不斷尋找人生解答的過程中,總是會疲憊、迷茫,今年秋天,邀請你一起坐下來喝杯茶、來份銅鑼燒吧!

這部電影作為坎城影展的日本代表片,在以色列的藝術電影院播映時高朋滿座,但現場觀賞這部片時,在平鋪直敘有時甚至有點沉悶的緩慢節奏中,觀眾顯得有些煩躁及不耐煩,這讓我好奇當以色列的衝撞粗魯遇上日本的精緻細膩時,會產生出什麼樣的火花。

文章標籤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片藉由共產時代下捷克運動員的生活情節,透視政府的專制及權威對人民的影響。可以看到當時的捷克人民在面對未來的理想及身處現實掙扎的內心戲,極富戲劇張力!


另外附上神人的影評,他寫的太好了!


文章標籤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喔天!我好愛這位導演怎麼描述印度人的美國夢!劇情峰迴路轉,堪稱印度2015年度好片

片名叫做UMRIKA,是印度話的「美國(America)」的意思,原本以為這是年輕人追隨美國夢而在美國展開的故事,所以開始之後的前十五分鐘,我殷殷期盼鏡頭會帶到美國,但不久就發現我錯了...

來自極端貧窮鄉下的男主角,從小到大時不時會收到在美國打拼的哥哥的信件,這些得之不易的信件,不僅是村裡的驕傲,更成了支持家庭圓滿的支柱,乃至母親及主角自身的生存動力。突然有一天,隨著父親意外驟逝,信件也不再寄到,主角毅然決然踏上了前往美國的尋「哥」之旅⋯⋯

文章標籤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片是猶太男友強力推薦我看的片子!據說播映之後,在法國乃至歐洲引發轟動,再度讓人想起二戰前後對猶太屠殺及納粹的惡行,劇中描寫大時代人們心境下的掙扎及拉扯相當精彩。

稚嫩的檢察官著手辦案、逮捕前納粹份子,卻發現自己失蹤多年的父親以及最親近的好友其實也是納粹時的崩潰,以及隨後認清社會險惡及現實的成熟及蛻變,我認為是本片的大看點。除此之外,猶太大屠殺的題材發揮得淋漓盡致,並且描寫德國檢察官及上層階級的拉扯,戰敗後復興重建的渴求,使得這群人願意蔑視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正義及道德,要他們回頭一一檢視那些舊瘡疤,簡直是要將德國再次推回戰敗初期的地獄,絕不容忍。於是,謊言成了這時代自保的最佳利器。


本片年代為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德國,距離戰敗已十多年,大部份的德國人都已揮別戰時,昂首展開新生活,而故事線是新上任的檢察官,每天只是負責簡單無聊的交通違規案件,直到有天一名無政府主義的記者拿著殘害猶太人的罪證衝進法院大堂,從此改變這位年輕檢察官的一生...

文章標籤

Ju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